上个月,我家12岁的儿子突然提出想参加一个名为“C项目”的校外编程比赛。本以为就是普通兴趣班,直到看到报名表上“连续3个月每天训练4小时”的要求时,我才意识到这次同意可能太草率了。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:孩子用期待的眼神提出请求时,我们往往不忍心拒绝。但真正的难题在同意之后才浮现——怎么平衡学业和训练?遇到瓶颈期该怎么引导?这些都成了日后的必修课。
根据我和其他家长的交流,发现大家普遍会遇到这些问题:
邻居张姐的经历尤其典型:她儿子报名机器人竞赛后,全家每周六都要驱车3小时去外地集训,现在孩子见着乐高积木就说头疼。
和孩子重新制定规则时,记住这三个要点:先说感受,再提方案,最后定边界。比如发现孩子偷偷减少训练量时,我会说:“最近看到你练习时间变少,我有点担心(说感受)。要不要试试把每天任务拆成两次完成?(提方案)不过咱们约定好的最低训练标准不能打破哦(定边界)。”
问题类型 | 错误应对 | 正确示范 |
---|---|---|
孩子想放弃 | “当初是你自己要参加的” | “我们能不能调整下训练计划?” |
成绩下降 | “明天就退出比赛” | “作业和训练的时间要怎么重新分配?” |
与其每天追问训练进度,不如和孩子建立共同目标。我家现在是这么操作的:
上个月儿子主动提出把手机游戏时间换成训练回放分析,这让我意识到自主性才是坚持下去的关键。
如果打算继续支持孩子,一定要做好三手准备:
现在我家书房贴着大大的进度表,红色区域标着“如果连续两周未达标就暂停项目”,绿色区域则是“达成目标后可以升级设备”。这种方式既保留弹性,又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参考资料:抵制不良游戏,拒绝盗版游戏。 注意自我保护,谨防受骗上当。 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 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