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打着「调教」旗号的灰色内容,甚至有人将目光瞄准未成年男性群体。这类行为往往以「游戏」「角色扮演」为幌子,实则触碰「侵犯小男生(H)」的法律禁区。我国《刑法》第237条明确规定,以暴力、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侮辱妇女的,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——这条法律同样适用于男性受害者,且未成年人受侵害会加重处罚。
2022年某地破获的「家教猥亵案」极具代表性:38岁嫌疑人利用周末辅导功课的机会,以「培养男子气概」为名对三名初中男生实施猥亵。这类犯罪者常会制造「特殊羁绊」,比如赠送游戏装备、帮助解决校园矛盾,逐步突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线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网络社群通过暗语交流,将违法行为包装成「小众爱好」进行传播。
青春期男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建构期,容易被「成熟权威者」的关心所迷惑。犯罪心理学研究显示,加害者往往具备某些「魅力型特质」:可能是学校社团指导老师、运动队教练,或是游戏公会里的高阶玩家。他们会刻意营造「这是男人之间的秘密」氛围,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理实施操控。
多数家长对女儿的性安全教育较为重视,却容易忽视儿子的潜在风险。实际调查显示,遭遇性侵害的男孩中,有67%选择隐瞒事实,主要担心「被嘲笑不够男子汉」。建议父母在日常沟通中破除性别偏见,明确告知孩子: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触碰隐私部位都属越界,包括长辈、师长等「权威角色」。
当前某些短视频平台存在监管漏洞,违规内容通过谐音词、符号拆分等手段逃避审核。例如用「TJ」「小男H」等变体传播非法信息。反网络犯罪专家建议采取「AI语义分析+人工复核」双机制,对涉及未成年人用户的私信功能增加风险预警,同时完善一键举报通道的响应速度。
学校应定期开展「反操控训练」课程,模拟社交软件搭讪、线下见面胁迫等场景。社区可设立匿名咨询站,配备具备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。更重要的是打破「男性不会受害」的刻板印象——某公益组织的数据表明,近五年接获的未成年性侵求助中,男性占比已从9%上升至21%。
面对「调教侵犯小男生(H)」这类新型犯罪形态,需要法律震慑、技术防控、教育干预三管齐下。每个成年人都该意识到:保护未成年人没有性别之分,那些以「特殊癖好」为借口的伤害行为,终将在法治阳光下无所遁形。
抵制不良游戏,拒绝盗版游戏。 注意自我保护,谨防受骗上当。 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 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