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别一:脑子里装的是“说明书”还是“广告片”
你有没有发现,做过的人聊起一件事,说的全是具体细节:成本怎么算、流程分几步、遇到坑怎么补救。而没做过的人往往在谈行业前景、市场潜力,甚至用“只要抓住风口就能成功”这种话术。
比如开奶茶店,做过的人会告诉你:“每天要倒掉30杯卖不掉的饮料,电费占利润8%,员工排班错开高峰能省2小时人工”。没做过的人可能还在比较喜茶和蜜雪冰城的品牌定位。
区别二:行动模式是“持续输出”还是“反复预热”
观察身边那些真正做过事情的人,他们有个共同特点:先开枪后瞄准。启动自媒体账号,他们会在第一天就发内容,哪怕画面粗糙、文案生硬。反观没行动的人,三个月过去了还在研究拍摄设备、选题方向和涨粉套路。
- 做过的人:完成>完美,用20分的内容换真实反馈
- 没做过的人:准备>行动,用80分的计划说服自己“还没准备好”
区别三:风险认知在“解决问题”还是“害怕问题”
当遇到困难时,两者的反应截然不同:
场景 | 做过的人 | 没做过的人 |
---|---|---|
客户临时取消订单 | 启动B方案备用渠道 | 抱怨市场环境差 |
项目超预算20% | 砍掉非核心功能 | 纠结是否继续投入 |
这种差异来源于实战积累的容错率——做过的人知道哪些环节可以妥协,而没经验的人总想一步到位。
区别四:资源积累靠“滚雪球”还是“等救援”
真正行动过的人,哪怕失败也会留下三类硬资产:
- 真实合作过的人脉(供应商/客户/合作伙伴)
- 验证过的流程SOP(从踩坑中优化的操作手册)
- 行业真实数据(成本结构、转化周期、淡旺季规律)
而停留在想象阶段的人,手机里存的永远是《行业白皮书》、大佬演讲视频和知识付费课程。
跨越“做过”鸿沟的实战技巧
如果你也想成为真正做过事的人,试试这三个马上能用的方法:
1. 把大目标切成“最小可交付单元”
想开餐厅?先在家接10单私房菜;想做博主?下周必须发布前3条视频,哪怕用手机拍摄。
2. 建立“失败兑换”机制
每次行动前写明:“这次就算搞砸了,我也要带走____”。可能是某个渠道联系方式、某个流程的验证数据,或是某个合作方的反馈。
3. 每周做一次“去滤镜复盘”
对着手机录音讲:这周实际推动了哪些事?遇到了什么具体问题?下次怎么改进?切忌用“提升认知”“优化体系”这种虚词。
2.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《初创企业存活率调研》